■ 畢詩成
天氣漸涼,但一批市民今冬的暖氣卻無從著落。不是沒有設備,自備鍋爐早已待命;不是沒有條件,輸熱管道早已入門;不是沒有資源,煤電油氣雖貴了點但還能買到……唯一的障礙是人為的因素:供熱單位與小區業主在價格上談不攏,最后竟然“一拍兩散”,有的小區干脆決定不供了,有的物業更是因收不上采暖費,徑直停了各項服務,徹底撂挑子了。
對于占市民供暖“大壁江山”的小區和單位自行取暖,今年西安市采取的思路是:實行價格協商備案審核制,用備案審核來做規范。這個思路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小區與業主要經過充分的討論、博弈,最后拿出一個大多數人基本能夠接受的公道價格來。遺憾的是,恰恰在這個“前提”上,我們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就本質而言,供暖價格協商算是一次“社區民主”的實踐,在西方很多國家,這是最基礎的一種民主態勢。遺憾的是,我們似乎還缺少這種文化與習慣,磕磕絆絆中,“協商民主”在很多社區表現出的是無奈的失效:
一方面,業主有了說話機會,但抱怨的熱情似乎要大于參與的熱情,沒有業委會、都不愿意做價格代表、對別人做代表又不放心,過于憑借“樸素經驗”簡單判斷,更多得出的是 “除了自我感覺誰也不信”;另一方面,物業等供熱單位也屢屢缺乏誠意,缺少與業主充分溝通的耐性,動輒甩出一個簡單的“總價、均價”的測算數字,至于成本是如何核算出來的,卻讓業主們如丈二和尚——— 摸不著頭腦。你關著門“測”出的價格又遠超于民眾預期,大家焉能服服帖帖?
表面看來,大家各有訴求、各有盤算,似乎也各有道理,結果卻是,離形成一個價格共識越來越遠。
記得幾天前面見西安市物價局局長陳忠先生時,他曾對筆者表示:對于供暖問題一直難以釋懷的就是價格談不攏、僵持在那里怎么辦?思前想后,筆者以為,“供暖協商民主”的失效,沒有必然性,卻有很現實的土壤——— 社會協商的渠道是匱乏的;有關機構組織協商的能力與耐心是匱乏的;大家對于通過協商方式訴求利益并通過一定程度的妥協尋求共識的文化是匱乏的。而“協商民主”失效之處,正是需要各界人士用勁之處。
所以,除了吁請大家不要動不動就“一拍兩散”鬧脾氣之外,更需要由相關部門通過引導,努力搭建協商博弈的平臺:其一,得對掌控主動權的供暖單位給予適當壓力與監督,令其放下傲慢,坦誠地公布詳細的價格成本,斷了那些借煤價上漲等機會渾水摸魚額外盈利的念頭;其二,還是要致力于讓業主代表參與到成本測算與運營監督的過程中去,既然沒有業主委員會,可以動員組織臨時業主大會遴選;其三,還是要通過組織架構耐心解釋,讓業主們參與到價格討論中來,避免意氣用事,如果一看報出來的價格偏高就火冒三丈,連談都不談,又豈能有討價還價的博弈?其四,或許可以嘗試吸納各種社會力量在供暖問題上的作為,比如有物業單位建議業主聘請權威審計部門對供暖費用進行核算,對收支情況進行監督,若經濟允許,這些思路未嘗沒有可能;其五,也可以考慮一些變通手段,比如以稍微縮短供暖時間等方式減輕大家的負擔……
上述工作中,供暖單位拿出與民眾協議的誠意,是最基礎的一步,也是政府部門最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應該看到,廣大業主也不是生來就愛“抬杠”的,只要價格能夠透明,成本核算能有說服力,對于因煤價等上漲所形成的供暖價格適當上調,多數人還是可以接受的——— 畢竟,沒人會愿意在寒冬里看著暖氣管道瑟瑟發抖。
回應陳忠局長的憂慮:供暖價格談不攏怎么辦?越俎代庖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努力的方向就是創造一切條件與平臺,讓大家坐下來“使勁談”。中國有句老話,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本著最大的善意去溝通,大活人還能被個“找不到共識”凍死不成?而協商價格形成的過程,何嘗不是社區民主的一次歷練過程?